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从养鱼工到淡水珍珠养殖大家,沈志荣是如何做到的?

在欧诗漫珍珠博物院一整面荣誉墙上,从养150多个专利清晰地记录了欧诗漫控股集团创始人、鱼工董事局主席沈志荣,到淡雪疆情缘从19岁开始,水珍为了一颗珍珠至善至美,珠养殖大志荣摸爬滚打不懈追求半个多世纪的家沈心血和荣光。

传承先人技法潜心研究——三个愣头青矢志不移,从养在雷甸种出了珍珠说起中国以及世界珍珠发展史,鱼工沈志荣如数家珍,到淡言语中透露着自豪和自信。水珍他告诉记者,珠养殖大志荣54年前国营雷甸养鱼场决定由他牵头成立三人小组学习珍珠养殖的家沈时候,他仅仅是从养高小学历、当了3年学徒刚刚转正的鱼工养鱼工。生产队派老鱼工王子成去嘉兴学习,到淡因为时局动荡仅上两次课就中断了,带回来三张油印纸(一张文字,两张蚌壳示意图)和一把镊子、两根铜丝、一把医用剪刀,王子成原封不动地把这几样东西给了沈志荣,让他们自己琢磨。世界上最难的是要硬着头皮去做心里没底的事。执着的沈志荣,决定动手试试。1967年7月-8月盛夏时节,三个年纪不到20的小伙子,开始扑腾于雷甸公社周边的大小湖荡捞蚌,一个月后千余只各色河蚌养在了三人自家水池里,而一个小步骤就难住了:怎么不张嘴呢?盯了一整天的沈志荣最终发现,露出水面一点点的一个蚌尖突然张开了嘴。敏锐的沈志荣捕捉到了这个发现,第二天拿着一个盆进行实验,获得了成功。但马上又犯难了,一晃动,蚌壳又合上了。雪疆情缘从小心思灵巧的沈志荣,马上做了个卡口竹塞。但大了,蚌很快就合不回来死了,小了又很难操作。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蚌口最大不能超过1厘米。

图为沈志荣早期做研究的照片如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育珠环节,但在54年前那个特殊年代,周边环境嘈杂,没人指导,更没有今天便捷的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包括大小工具,比如手术刀,由于弧度的原因,剖蚌切片很不称手,沈志荣就改用工具刀钢片,并配上了自己做的小巧刀座。就这样,开剖雄蚌,取细胞组织切成1-2毫米的小切片,放入母蚌的外套膜和结缔组织间,再放入水中。到9月底,经过存放、实验、宰杀、插种、植株,最终存活的不过数百只。插蚌分别装进竹篓,用竹杠挑起、石头压着,挂放到沈志荣家旁的河道里。理论上,一只7公分大小的蚌可以养40颗珍珠,但这样的育珠实验,能否成功,沈志荣当时心里一点都没有底。经过10多天煎熬,满怀希望拎上来的数百个河蚌却给了他们不小的打击:好不容易插片成功的河蚌,一大半都死了,只有20来只存活。不服输的沈志荣,小心翼翼地把硕果仅存的育珠蚌放回河里,再用细竹排围成隔离圈,每天悉心照料。沈志荣坦言,其实,河蚌适宜插种时间是春秋两季,最忌高温。我们一开始剖蚌就是8月的高温时节,注定了难以成活。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河蚌都适宜养珍珠,只有10多种。这是后话。到了11月底晚稻收获时节,养了3个月的河蚌,能不能有珠?三个小伙子提着篓子,屏心静气地拿出河蚌剖开,一道亮光映入眼帘,三张脸凑在一起细瞅:一点点黄黄的,但确实亮晶晶的小小的透明珠,静卧在母蚌体内,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而这道亮光,从此一直照着、引着沈志荣矢志不移,并携手周边的父老乡亲一起共荣共富。

70年代沈志荣先生研究插种母蚌是否可以养殖三个愣头青搞出来了?技术员们清楚地知道,人工养殖珍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全国那么多有水域的地方都在实验,如今各方专家、技术人员极尽努力下都还没有多少进展,难道就雷甸渔场的几个年轻人能行?看着县里来人,心疼着已不到20只的珠蚌,沈志荣用开蚌竹塞子撑着,打上电筒,那整齐排列的珍珠囊亮亮晶晶。真的是珍珠!在场的县调查组所有成员惊喜地确信:珍珠真的培养出来了。经鉴定后立马给县革委会报喜,并告知沈志荣:好生伺候,等着三年后才可以剖蚌取珠,小心中途病变。

其实从宋朝到清初,我国都曾有人对培育圆形珍珠进行过研究,并且得出了较为科学的养殖理论,但由于近代连绵不绝的战事,而珍珠养殖周期长且耗时费力,就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千百年落后的自然捕珠改成人工养殖。1964年熊大仁在广西合浦成功养殖有核海水珍珠,之后也开始了人工淡水珍珠无核养殖试验,但始终还没有完整的数据。让人兴奋的是,以沈志荣为首的三个年轻人成功了!

要致富,去雷甸学养珍珠

——敞开大门办培训,养珠致富十八省在德清雷甸镇水产村鱼文化馆听着水产社区副主任姚建伟介绍村史,盯着粉白墙上大事记,记者惊奇地发现这样一组惹眼数据:水产大队从1981年开始,人均年收入达到1241元,排名全国第八。到1984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也就是说你们大队从1981年开始,全体社员收入超过当时城里高级知识分子年人均收入两倍,1984年开始超过当时城里高级知识年人均收入三倍,也就是说你们大队的一个渔民收入顶三个大学毕业的干部收入。

70年代沈志荣先生对养殖场进行检查听言记者惊诧话语,负责雷甸大海漾2000多亩珍珠养殖的张国勇纠正记者的说法,这是全大队500多人的平均数,我们养殖珍珠的社员收入更高,1971年开始,一天12工分,一个工分男的7元,女的5元,我们女工一天收入就超过了知识分子一个月的收入。因此我们每一天的工作,都无比自豪。我们全体社员都非常感恩沈志荣这个领头人,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1983年起,连续三届15年都选沈志荣当我们的书记。每次都是全票当选。也是这一年开始,沈志荣带领着乡亲们开始了日新月异的新生活。1985年,德清县繁殖小蚌873万只,插种26.42万只,产珠2862斤。走在德清城乡间,说起当年淡水珍珠养殖大王沈志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竖起大拇指:是沈志荣无偿为他们培训养殖技术,让他们盖上了小楼、娶到了媳妇、过上了滋润的日子。说起20世纪70-80年代跟着沈志荣养珍珠的日子,如今已是雷甸镇项目办负责人的高宝根,回忆起1975年大队当年珍珠养殖收获了400多斤,沈志荣带着大队几个年轻人分别挑着担子来到上海国贸公司,珍珠科工作人员震惊地说:其他珍珠产地来交货,2-3斤了不得了,没想到雷甸珍珠是挑着米担来卖的。那时候1斤珍珠价格在2000-3000元左右,按最低价算,这一年雷甸水产大队,仅仅珍珠这一项收益,当年就是天文数字了。挑担卖珍珠,也让上海国贸公司记住了德清雷甸。

70年代沈志荣先生对养殖场进行检查为了让珍珠养殖技术造福更多地方、更多人,1968年,德清县委决定在雷甸开办培训班,让全县12个水产大队选拔已经停课的年轻人分批分期去学习养殖珍珠。沈志荣敞开大门,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到了1970年,德清全县插种河蚌已达1.5万只,而这一年德清县雷甸生产队继春天里收获的34颗实验养殖珍珠后,秋天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养殖的第一批淡水珍珠,成功获珠4斤多,全部卖给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虽然品相不达标,但也卖了2000来元上交大队部,一下子振奋了全队部。1971年,河蚌育珠队伍进一步壮大,雷甸水产大队育珠面积达1000余亩,插种人员183人,管理人员366人。自此以后,全国各地来雷甸学习淡水珍珠养殖者纷至沓来,超过18个省。要致富,去雷甸学养珍珠,成为20世纪80年代许多乡间的标语口号。到了80年代后期,我国已经形成一批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实体和珍珠生产专业大户,那个时候,养珠、卖珠的一年收入8万到10万元已是稀松平常之事。90年代后期,我国珍珠年产量达到800至1000吨。21世纪初中国淡水珍珠的年产量已达到1200吨左右,高峰时超过2000吨,占全球珍珠产量的95%以上,居世界首位。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德清自然也成了淡水珍珠养殖的中心。1995年,德清县名优特养殖面积6234亩,河蚌珍珠产量18250公斤,产值达到506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产业化基地。2005年,全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1.80万亩,全县河蚌珍珠产量90476公斤,全县已有养殖公司9家,养殖场22家,专业合作社5家,总产值6.24亿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攻克珍珠养殖和利用,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67年,对于沈志荣,对于德清县,对于中国淡水珍珠养殖行业,绝对都是个值得记住的年份。由雷甸起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人工育珠养殖和生产。而在这背后,是沈志荣和他的团队的艰辛探索。他们继承改良了传统河蚌育珠生产技艺,提出了三角帆蚌是最适宜淡水珍珠养殖的母蚌,之后在珍珠质量提高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和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重大突破,开启了我国现代淡水珍珠规模化科学养殖之门。

1979年大海漾珍珠养殖场正在检测珍珠生长状态1971年,沈志荣团队的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获得成功,这为日后崛起的我国珍珠养殖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4年,在大海漾、黄婆漾等水域开展的立体网箱繁育三角帆蚌获得成功。1975年,沈志荣完成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随后进行大面积外荡网箱养殖,随之广泛应用于珍珠养殖的三角帆蚌以及创新的立体网箱,让养殖出来的珍珠,其光度、亮度、白度都大幅度提升。随着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我国人工淡水珍珠养殖得到迅速发展。1982年,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和河蚌育珠科研成果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科技推广大奖。1990年彻底攻克终结了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让许多养殖户起死回生。珍珠养殖获得了成功,如何通过延长产业链获得更多收益,成了沈志荣面前的新课题。在成功养殖珍珠之余,沈志荣一直记得从三国时期珍珠就作为行军散被诸葛亮广为应用,以及李时珍对珍珠美肤的记载。除了可以出口换外汇的珍珠,还有更多辛苦养殖的珍珠因品相卖不出价钱。怎么能让卖不上价格的珍珠物尽其用,怎么能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1972年开始,沈志荣就着手调查开发珍珠美容养颜之用途,同时开始了对市场、人才、设备的储备。

1982年沈志荣珍珠实验室针对三角帆蚌瘟病进行研究1976年沈志荣在德清建起国内第一家珍珠综合利用企业珍珠粉厂;1982年浙江珠丽化妆品厂创立;1983年国内首家珍珠综合科研机构德清珍珠研究所创立。此后近40年间沈志荣一直执着于珍珠全产业的转化与利用。1992年,我国步入市场经济大潮。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沈志荣率领的欧诗漫公司将献给世人珍珠美肤新传奇。今年5月24日晚,李佳琦直播间欧诗漫携旗下美白淡斑双膜组再度亮相,短短3个小时直播,订单数量突破80万+,累计售出160万盒,预定人数超13.5万,销售额同比增长680%,此次直播全线飘红,拉开了欧诗漫618购物狂欢的预售大幕,欧诗漫美白淡斑面膜在今年的618,面膜类全网排名第一。

而创造众多新纪录背后,是欧诗漫多年来累积的强大科研实力支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目前欧诗漫已累计拥有各项专利156项,与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澳洲国立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所实现深度合作。近十年来,欧诗漫拥有三大前沿核心技术——亚微米粉体技术、珍珠多肽提纯技术、珍珠与护肤品复配技术。即使在最淡季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份,销售收入也超过了50亿元大关。今年5月7日媒体的一则报道又一次展现出沈志荣团队的胸怀:欧诗漫向同类企业开放独家研发并拥有专利的四大核心原料,轰动全行业。欧诗漫此举为的是迅速做大珍珠护肤品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优化现有产业链。当大家都使用珍珠原料时,反馈到市场终端,就有更多消费者了解并认可珍珠原料,需求也会随之变大。欧诗漫将以链主企业的担当,带动整条珍珠产业链做大做强。目前,包括某国际护肤品龙头供应商在内的100多家企业正与我们协商洽谈。

在欧诗漫珍珠研究院,新添置的7台设备已经运营,研究人员正对珍珠活性多肽分子的精准分离等工艺展开攻关。不久的将来,欧诗漫自主研发的其余十多种珍珠类原料也将陆续向市场开放。面对新消费时代,欧诗漫将再次敞开大门,开启全民美白新浪潮。

一个个不眠之夜,沈志荣收获的是多年执着钻研辛劳的欣慰。看着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沈志荣越发感到那昏黄煤油灯下不眠的日日夜夜是多么值得。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郑惊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