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嫁女儿要先看对方信用情况”青海加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老赖村”变身“信用村”

原标题:“嫁女儿要先看对方信用情况”青海加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嫁女建设“老赖村”变身“信用村”

“嫁女儿要先看对方信用情况”

青海加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儿先“老赖村”变身“信用村”

( 2020-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王金金、看对况青暗夜晨曦解统强、用情用村李劲峰

冬日阳光照进干净的海加藏式庭院,暖意融融。强农妻子正在厨房煮羊肉,牧区42岁的信用魏达家坐在沙发上盘算:牛羊肉行情好,刨去饲料开支、体系贷款利息,老赖他家今年养殖收入有20多万元。村变

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仙米乡达隆村的身信魏达家,养殖的嫁女建设60多头牛中,有15头是儿先靠农信社贷款今年新买的,“我家信用评级好,看对况青农信社直接给我授信20万元,不用任何抵押,家里扩大养殖规模就有了充足资金”。

作为全国唯一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份,青海省近年来加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全省九成以上农牧户建立信用档案,56%的农牧户成为贷款授信的信用户,信用贷余额过百亿元,暗夜晨曦户均贷款超过5万元。一批“老赖户”“老赖村”,变身“信用户”“信用村”。

“老赖村”变身“信用村”

被评为信用户、家境殷实的魏达家,过去是另一番景象。

“之前父亲贷款跑运输,经营不好卖掉货车还贷,还剩下2万多元贷款,欠了10多年。”魏达家不好意思地介绍,当时就靠种地,养羊也卖不了多少钱,家里一方面确实没什么收入,另一方面觉得贷款欠着也没问题。

门源县农商行副行长祁延平曾负责达隆村的信贷工作。“达隆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逾期未还贷款,贷款不良率最高达36%。”祁延平说,和村民讲道理,联合司法机关介入,“但催收效果都很有限”。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上众多农牧户种青稞、养牛羊、跑运输,都需要银行贷款。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加上很多农牧民信用意识薄弱,看到有邻居“欠贷不还”,就容易“跟风欠贷”。

银行不良贷款率提升,放贷收紧,村民更难贷款,产业受损,影响还款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一度出现众多“老赖村”。

青海省近年来将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为农牧户建立信用档案,为信用良好的农牧户提供贷款,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整体性“信用修复”。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塘格木镇的中果村,186户村民以牛羊养殖为主。2013年牛羊肉价格大幅波动,不少养殖户严重亏损,第二年村里就出现不良贷款。

结合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当地政府部门与金融系统加大金融信用知识宣讲,罗列失信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对产业亏损、确实没有还款能力的村民,减免利息费用;对有发展项目、有劳动技能的信用不良户,实施信用修复,重新放贷恢复产业。目前中果村不良贷款已全部结清,连续两年成为“零不良”信用村。

不久前,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村民索安仁增接到银行电话通知,经信用修复,他能申请3万元信用贷。“5年前,我有一笔1.5万元的联保贷款逾期,形成征信不良记录后,再想贷款各家银行都不批。”索安仁增说,这次教训让他意识到,“不管啥情况,都不能再影响已经修复好的信用”。

青海是目前全国唯一信用体系全域覆盖省份。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青海省超过90%农牧户建立信用档案,其中55.1万户经审核评为信用户,占全省农牧户总数的56%。

目前,达隆村两百多户村民经审核全部成为信用户。达隆村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祁延平说,村里的乡道都变得干净整洁,“有些农牧户嫁女儿,都要先看对方家庭信用情况”。

全省不良贷款率仅0.3%

还完即将到期的贷款后,共和县沙珠玉乡曲沟村藏族村民才让姐新申请的4万元信用贷也很快到账。她去年用贷款加积蓄,在村里种了240亩油菜和蚕豆,纯收入5万元,今年贷款买羊育肥。

“我们是从黄河龙羊峡库区搬迁过来的贫困村。”曲沟村村委会主任毛海军说,现在全村116户村民都是信用户,平均每户贷款6万元,“借助信用贷支持,大家种蚕豆、养猪,人均年收入从过去3000多元,到去年突破1万元,顺利脱贫摘帽”。

完成信用评级后,从银行贷款用于发展产业,已成为青海众多农牧民的经营习惯。作为青海信用体系建设主力军,青海农信社系统发放农牧户信用贷款余额,从2015年的19.17亿元、户均2.1万元,到今年三季度升至141.24亿元、户均5.66万元。

青海省农信社普惠金融部负责人陈敏介绍,依托全省368家基层网点的信贷员,他们完成了50多万户信用户的入户调查、信用建档、等级评定。

在3000多个惠农金融服务网点基础上,他们还开发了手机在线贷款业务,“无论雪域高原还是荒漠戈壁,农牧信用户都能享受便捷服务。”陈敏说。

针对“农户有需求,不会找贷款;银行有资金,不敢放贷款”现象,青海省组织、银监等部门从2016年开始实施“双基联动”:基层金融网点与基层村级组织联合建立信贷工作室,人员相互挂职,对接村民贷款与银行放贷需求,共同做好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强化风险防范。

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村村支书马成龙,现在兼任着当地金融网点支行副行长。220多户村民信用评级的审核盖章,拒绝不良习气村民贷款申请,及时微信提醒有贷款即将到期村民按时还款,都是他的日常职责。

“利用信用贷款,村民去外地开拉面馆、搞牛羊育肥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马成龙说,洪水泉村成为信用村后,村民贷款额度高,利率有优惠,不能因一两户人家出问题被砸牌子。

目前,“双基联动”已基本实现全省覆盖。仅青海农信社系统共建立“双基联动”工作室3068个,覆盖全省74.2%的行政村,双方挂(兼)职人员达4175人,惠及80多万户农牧民和社区居民。

网点亏损等瓶颈仍待破解

记者采访发现,信用体系建设联动信贷资金投放,带动青海农牧区生态畜牧、拉面经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瓶颈”需要破解。

农牧区普惠金融社会效益明显,但单笔业务金额小,服务成本高,而信用贷等业务需保持在基准利率,利息收入难以覆盖成本。比如青海农信系统不少网点经营成本利率超过6%,而农牧信用贷利率仅5%左右,全省半数网点都处于亏损状态。

“给1家企业放贷1千万元,两三个人一周左右就能做完;给100户农户放贷1千万元,需要二三十号人在外跑至少一周,这成本能一样吗?”有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负责人反映,现在农牧户信用贷都是亏本在做,“纯靠其他业务利润来填补”。

还有不少基层信贷员反映,随着产业发展,农牧民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信用户授信额度也逐步提升,目前最高额已达到每户20万元。传统走村入户调查、村两委审核,已难以满足对农牧户信用情况精准“画像”需求。

有业内人士建议,针对当前农牧户信用贷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应借助多种资源完善补偿政策,实现普惠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

村干部们还迫切希望培训不要仅停留在发放贷款的初级层面,要加强对抵押担保、民间借贷、村级产业发展等知识的传授,引导村民产业、集体经济在前景可期、风险可控中加快发展。(王金金 解统强 李劲峰)

分享到: